<rp id="segrn"><ruby id="segrn"><input id="segrn"></input></ruby></rp>
  • <th id="segrn"></th>
  • 
    

    您現在的位置: 深圳政協網首頁 > 媒體報道 > 

    深港兩地代表委員建議:優勢互補強化合作,打造“前研后產”科技產業生態圈

    來源: 深圳特區報發布時間:2023-03-10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今年工作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活躍程度最高,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擁有規模龐大、技術領先、影響力廣泛的制造業產業集群。作為大灣區核心引擎,深圳和香港在科技和產業合作方面有哪些機遇,如何更好發揮各自優勢,為國家科技創新和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貢獻?在全國兩會上,不少來自深港兩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聚焦這個話題,為深港攜手務實合作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出謀劃策、匯智聚力。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

    陳倩雯:

    深港攜手推動基礎研究和科技產業化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陳倩雯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深化粵港澳合作,高水平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建議》的提案。她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和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但在科研質量、人才結構、資源配置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以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對于原始創新的巨大需求。

    對此,她提出要統籌提升粵港澳產學研合作機制,一方面要謀劃建設世界一流高校和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基礎科研投入力度,支持市場主體創新,重點推進數據科學、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人工智能、先進材料等新興和前沿領域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強化粵港澳產業合作,明確城市定位和產業政策,形成互補互動的產業鏈條,立足長遠推動產業實現高端轉型,加快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此外,她還建議提升口岸通關效率,加快大灣區交通網絡建設和基礎設施連通,繼續優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統籌促進粵港澳人才資源要素流通。

    在談到深港之間科技和產業合作方面,陳倩雯表示:“深港在科技方面的合作其實已經有很好的基礎,雙方合辦了很多大學和科研機構,下一步就是在高校人才培養以及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深圳有各級各類實驗室,在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推動作用。但是深圳在基礎研究方面仍需發力,需要和香港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基礎研究能力的提升?!?/p>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安德資本主席

    魏明德:

    打造“前研后產”科技產業生態圈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安德資本主席魏明德認為,深圳創新科技行業發展蓬勃,不少內地知名科網巨頭和創科公司都在深圳設立公司,更被譽為“中國的硅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從硬件采購到軟件開發有完整產業鏈。而香港的科研實力也不容忽視,香港有5間大學位列全球前70名,還有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涉及電子技術、醫學以及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多年來,香港與海外建立了龐大聯系網絡、積累了大量實際經驗,有助推動更深層次國際科研合作。

    魏明德建議,要加快推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形成一個“前研后產”的科技產業生態圈,以香港作為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前端平臺,加上深圳科創產業的生產供應鏈,可以更好地推進科技創新項目的孵化。

    他還提出,灣區各城市具有很好的互補優勢,要充分發揮大灣區擁有的完整創科產業鏈、國際金融中心融資能力以及巨大市場潛力等優勢,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最終與市場需求對接、轉化應用于商業生產。他說,要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將大灣區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來源地。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黃錦輝:

    在河套吸引優質國際科創要素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黃錦輝提出,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四個重大粵港合作平臺之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大有可為。合作區可以同時享有深圳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的雙重優勢,有助于吸引優質國際科創要素,特別是國際高端科研人才,服務于國家科技發展戰略。

    他認為,要更好地利用這一特殊合作平臺,充分發揮其在國家科技戰略中的獨特作用,建議由中央有關部門統籌,港深兩地政府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在合作區 “共同謀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成為“國際科技自由港”。為此他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由深港兩地政府出資組建共同開發主體,實現河套統一規劃、開發、營運及管理;第二,合作區發展要以引進企業自主開發為主,吸引大型科技創新企業集聚,打造完整的科技和產業創新生態;第三,完善人才流通政策和有關配套措施,合理設計生活配套,為兩地青年人和外來人才發展開拓新的空間,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香港和內地的青年人。

    編輯:石靜文

    无码操逼网站

    <rp id="segrn"><ruby id="segrn"><input id="segrn"></input></ruby></rp>
  • <th id="segrn"></th>
  •